“土專家”吃香,吸引游子回鄉(xiāng)
一米多高,長在花盆里,既能觀賞又能品嘗,這樣的盆景葡萄你見過嗎?5月24日,記者在平度市仁兆鎮(zhèn)沙北頭村“兩委”成員王雪鋒的大棚里,見到了一盆盆長勢喜人的盆景葡萄。他告訴記者,今年3200盆盆景葡萄還沒上市,就已被北京一位客戶全部預訂了,毛收入40萬元左右。
如今,王雪鋒既是村“兩委”成員,又是產業(yè)帶頭人,可在10年前,他只是個普通農民。“我高中畢業(yè)就回家種地,一開始什么都不懂,加入合作社后經常有專家來講課,我就跟著學。后來合作社又送我去青島農業(yè)大學進修,這才一步步成為種植能手。”王雪鋒說,他是沙北頭村蔬菜合作社莊戶學院培養(yǎng)出來的“土專家”。
去年一年,共有2000多位農民走進莊戶學院接受培訓,500人順利拿到新型職業(yè)農民資格證書,直接帶動50多戶貧困戶脫貧致富。此外,合作社還從高??蒲性核馄噶艘恍?ldquo;洋專家”定期來上課,不講農民聽不懂的理論知識,專門針對種植實踐,受到村民歡迎。
從莊戶學院學了本領,村民王振亮這幾年收成一年比一年好。王振亮說,以前一畝芋頭產五六千斤,這兩年經過老師的技術指導,他的芋頭畝產已經一萬兩千斤,而且品相好,70%以上達到出口標準,每畝增收七千多元。
經過培訓,把現(xiàn)有村民變成精兵強將后,沙北頭村黨支部書記、蔬菜合作社帶頭人王桂欣又在思考一個新問題:再過10年,當下這批種地的人就都五六十歲了,怎樣才能把外流的勞動力吸引回來,“接棒”從事農業(yè)生產?他認為,只有走標準化、規(guī)?;a道路,讓農民像產業(yè)工人一樣有歸屬感、自豪感,才能吸引年輕人回鄉(xiāng)務農。
在沙北頭村,之前普普通通的農民竇澤英,現(xiàn)在過上了職業(yè)農民的新生活:每天早上8點上班,下午5點下班,中午還有午休,按月發(fā)工資。談及自己的轉變,竇澤英說多虧加入合作社,去年又拿到了青島市職業(yè)農民資格證書,現(xiàn)在被聘為盆景葡萄生產工廠技術員,專門負責技術指導。
“以前種地年純收入才2萬多元,現(xiàn)在光工資就5萬多元,還有土地流轉的收入。手里有錢了是一方面,更重要的是其他方面也比在城市打工強,我現(xiàn)在覺得很自豪。”竇澤英說,看到村里的大變化,在外打工的村民王彩強也回來加入合作社,建大棚種植草莓和甜瓜,僅今年上半年一畝地就收入8萬多元。
沙北頭村蔬菜合作社的生意越做越紅火,吸引了越來越多的年輕人回鄉(xiāng)務農創(chuàng)業(yè)。“我們計劃明年給聘用的農民和技術人員都交上保險,標準化生產的同時也要規(guī)范化管理,把農田管理得像標準化工廠,讓農民成為職業(yè)工人。”王桂欣說。
成立合作社、開展電子商務、出口訂單應接不暇……經過10年的發(fā)展,沙北頭村蔬菜合作社不斷創(chuàng)新取得了不俗成績,也獲得了諸多榮譽,同時他們也深知肩負著更多社會責任。
所以,不論是誰來學技術都免費,想學什么都傾囊相授,莊戶學院不但覆蓋了沙北頭村周邊村鎮(zhèn),還受邀到臨沂、濰坊、菏澤、濱州等地開起了“流動學堂”,定期去傳授技術。還有的地區(qū)復制了“沙北頭模式”,從成立合作社到產業(yè)培育,再到電子商務銷售全部跟進,當?shù)剞r民也實現(xiàn)了脫貧致富。
“來學的人多了,也逼著我們創(chuàng)新再,才能保持。”王桂欣說,下一步,村里將轉型農業(yè),同時在三產融合中尋找新的增長點。說干就干,王桂欣帶著幾個種植能手,去年到云南洽談買斷了盆景葡萄的,今年又聘請了國內荔枝培育潘介春及其團隊,聯(lián)合開展南荔北種的實驗,計劃建設北方荔枝火龍果培育基地。
文章由太陽能殺蟲燈廠家,蟲情測報燈廠家,風吸式太陽能殺蟲燈廠家,松材線蟲快速分離器廠家,頻振式太陽能殺蟲燈廠家,頻振式殺蟲燈,測報工具箱,松材線蟲自動化分子檢測系統(tǒng),設備生產廠家電話4006050607河南賽蘭儀器設備制造有限公司收集整理,更多詳情請登錄賽蘭公司官網查詢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