賽蘭太陽能殺蟲燈殺蟲種類廣,可誘殺多種蔬菜害蟲,如斜紋夜蛾、甜菜夜蛾、銀紋夜蛾、煙青蟲、黃條跳甲、螻蛄、金龜子、粘蟲、麥蛾、稻二化螟、稻三化螟等。該太陽能殺蟲燈的殺蟲機理是運用光、波、色、味四種誘殺方式殺滅害蟲。太陽能殺蟲燈近距離用光,遠距離用波,加以黃色外殼和味,引誘害蟲飛蛾撲燈,外配以頻振高壓電網(wǎng)觸殺。從而達到殺滅成蟲、降低田間產(chǎn)卵量、減少害蟲基數(shù)、控制害蟲危害蔬菜的目的。一般在4月中旬裝燈,10月撤燈,每日21點開燈,次日凌晨4點閉燈。有光控系統(tǒng)的燈能根據(jù)自然光的亮度自動開關(guān)。
稻螟為水稻的主要害蟲。主要為鱗翅目螟蛾科昆蟲,寄主:水稻、甘蔗、高梁、玉米、粟等。
種類介紹
中國稻區(qū)的主要稻螟有5種:三化螟(Tryporyzaincertulas)、二化螟(ChilosupApresalis)稻螟圖、臺灣稻螟(Chiloaunirilius)、褐邊螟(Catazeladjurela),以上4種為螟蛾科(Pyralidae)。大螟(Sesamiainferens)為夜蛾科。
分布地區(qū)
分布在中國南方稻區(qū)。臺灣、福建、海南、廣東、廣西、云南、四川均較常見。江蘇、浙江也有發(fā)生。
為害特點
幼蟲從葉鞘、葉耳處侵入后,先集中在葉鞘內(nèi)取食,形成枯梢,有的蛀入莖內(nèi),形成枯心苗和白穗,幼蟲常轉(zhuǎn)株為害,蛀孔大,略呈方形。形態(tài)特征:雄蛾體長6.5—8.5稻螟幼蟲mm,翅展18—23mm,觸角略呈鋸齒狀。前翅黃褐色,布有暗褐色點,中央具隆起的有金屬光澤的4個深褐色斑塊,外緣具小黑點7個。后翅淺黃褐色,緣毛白色。雌蛾體長9.2—11.8mm,翅展23—28mm,觸角絲狀。前翅色與雄蛾相近,斑紋較雄蛾色淺但粗大,后翅雌雄相似。卵扁橢圓形,白色至灰黃色,卵塊成行排列,1—3行呈魚鱗狀。末齡幼蟲體長16—25mm,頭部暗紅色至黑褐色,體淺黃白色,背面具褐色縱線5條,最外側(cè)縱線從氣門上方通過。臺灣稻螟幼蟲5—7齡。幼蟲腹足趾鉤雙序全環(huán),外方趾鉤稍短,但與內(nèi)方同密,別于二化螟。蛹長9—15mm;紡錘形,褐色,與二化螟相近,但額中央凹下,兩側(cè)呈角狀。
腹節(jié)背面近前緣處各具1橫列齒狀小突起。背面有5條褐色縱線。生活習性:我國南方年生3—6代,多以幼蟲在稻茬或稻草中越冬。廣東越冬代發(fā)蛾期與二化螟相近,以后各代早于二化螟,3月中旬進入盛發(fā)期L成蟲有趨光性,喜在濃綠的稻苗上產(chǎn)卵,每雌產(chǎn)卵4—6塊,每卵塊有卵30多粒,個別高達190粒。初孵幼蟲吐絲借風飄散,在葉鞘內(nèi)為害的幼蟲老熟后爬至最外層葉鞘內(nèi)吐絲結(jié)繭化蛹,已鉆入稻莖的幼蟲則遷至稻株近水面6—10cm處,把稻莖的內(nèi)壁咬一環(huán)狀羽化孔,僅留十層薄膜,然后化蛹在莖內(nèi),成蟲羽化后破膜而出。它們的成蟲是蛾。
物理誘殺成蟲措施
每30畝地設太陽能殺蟲燈一盞,誘殺成蟲。
通過太陽能殺蟲燈針對稻螟的實驗分析我們可以明顯的看到,賽蘭太陽能殺蟲燈能夠有效的誘殺稻螟,大大減少害蟲對煙田的危害,從而提高收成。